学院动态
学院动态
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院动态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数字上海|揭开浦慧云仓的数字密码

发布日期:2022-04-01

上海,1843年开埠,一百七十九年烟云转瞬即过,今天的上海,不仅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,更在“数字上海”的转型蓝图中,以金融业的创新实践,为这座东方之珠绘下更具现代科技感的笔触。


当一块成色十足的牛排,在老饕的刀叉下汁水四溢、落肚为安时候,是否能想象,它也许在几天前刚参与了一次“融资”。存放牛排的冷链仓库,并不只是单纯的冷冻食材中转站,也许它刚和银行一起,为一家企业提供了关乎命运的金融服务。


在央视频“数字上海”系列短片《数字上海 · 揭开浦慧云仓的数字密码》中,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携手华为,为冷链仓库插上了数字技术的翅膀,助力中小企业快速便捷地实现融资,为金融业赋能实体经济的实践交出了高分答卷。如何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流程,解决银行“不敢贷、不愿贷”问题?传统动产质押又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加持下“开新路”?传统产业如何更好享受数字红利?要回答这些问题,需要先了解存货融资的逻辑。


为什么存货融资成了“老大难”?


存货融资,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自己拥有的存货作为质物,向贷方出质,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,以获得贷款,是“供应链金融”的一种体现。


根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(IFC)估算,中国存货总量在100万亿左右,而中国各类存货融资量年度发生额在5-8万亿之间,说明融资率极低,市场缺口巨大。


但是存货融资,尤其是中小企业,都面临着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问题,原因在于传统的存货质押有大量绕不开的痛点,如重复质押、黄金变铜、货权不清等。




由于贷方需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精准的信用风险评价,准确把握存货的价值,否则就会形成坏账,导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清点、质押、评估等环节,直接提高了融资成本。


仓储,成了质方、贷方和保管方之间的“断点”。


让存货沉淀成为可量化的“数字资产”


因此,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改革,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场景中形成的存货资产。如何通过金融科技,让存货资产可溯源、可量化、可管控?


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,就是将银行直接服务对象由“人”延伸到“智能物”,将传统信用体系所无法实现的业务变为现实,浦慧云仓应运而生。




让金融科技成为产业活力的提振器


基于华为和浦发的数字化技术,上海佳凌冷链仓库进行了智慧化改造。




①通过华为RFID(射频识别)、重量传感、机器视觉等技术,多维度实现交叉校检,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性,对货物入库、出库、保管进行全面的跟踪分析,让银行实时掌握动产状态;


②华为云、边、端协同技术,实现端侧上链,保证信息的高效处理,让一手数据无法篡改,再结合上下游供应链的贸易、物流、市场、海关等信息,确保动产的权属清晰、估值精准、质量达标。


通过解决动产融资中信息不对等、反馈不及时等问题,银行方面可以有效把控风险,存货资产的价值被正确、快速地评估,降低了融资成本,可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可控、操作方便、到账快捷的全线上融资服务。




更好更快赋能产业,为实体经济在数字时代注入新的活力,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。


华为上海政企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韩国强表示:


   

未来华为将继续充分发挥在云、物联网、AI和边缘计算的全栈技术优势以及生态优势,与浦发客户一起共同推进上海金融行业的产业数字化进程,将上海打造成创新与智慧的‘数字之城’。

   


目前,华为已经服务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金融客户,包括全球Top100银行中的48家。华为与全球20多家大型银行、保险、证券客户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,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可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。